近日,媒体曝出的国外留学生安全事件一次又一次发生。面对这些事故,业内人士说,大多数安全事故和自己缺乏安全意识有很大关系。那么,已经在海外或者打算去海外留学的同学,如何补习安全课呢?
熟悉周边环境 远离危险地带
近年来,尽管大多数中国留学生选择的目的地国家,都是一些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,安全水平整体较好。但是,也不排除在一些特定区域有偶发事件。留学生在外求学,除了确保学业顺利进行,还要警惕自己的人身安全。
建议,首先可以使用校园安全网站,及时了解校园及周边环境,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认知校园活动,熟悉地形掌握周边环境。每个城市都有相对危险的地方,留学生可以向老师或当地学生了解具体位置,避免前往。这一点非常重要,应该作为初到学校的“第一课”;其次,即使再繁华的都市,都会有一些相对偏僻的地方。偏僻陌生的地方尽量不要出入。特别需要提醒的是,在一些民族聚集区,由于文化差异和种族差异,这些区域的排外、欺生现象发生概率也会较高;第三,夜晚尽量减少外出,夜晚安全事件发生概率往往高于白天,这一点也最容易被忽视。
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:要熟悉你所在区域的报警电话,这是重中之重。留学生在入校,或搬到新住处后,应该将该区域的报警电话牢记于心,遇到危险报警时,要冷静地说出自己所处的位置,有助于警察快速定位。
谁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“目标”?
美国匹茨堡大学访问学者、西工大田庆锋博士告诉华商报记者,根据这么多年的经验,一般四类人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目标:有钱人、彼此了解的熟人、弱势人群(女性、年龄小等人群)、出事后不易被发现的人群等。
田庆锋说,在留学生中孤身在外又有钱的人群,也是公认为“高危”人群。 他建议,首先,不要在外炫富,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留学生身份。这里的炫富,除了不要在朋友圈或者推特上晒奢侈品外,还包括一些在生活上的细节。例如,随身不要携带太多的现金和贵重物品,在ATM取款时,警惕附近的人,换钞只取小额,生活要低调。
其次,警惕身边“熟悉的陌生人”,这类人貌似熟悉,但又不知根知底,也需要留意并保持距离。很多的性侵以及犯罪,都是熟人作案。我们的信任并不廉价,也不是谁都值得。另外,即便是在当地有监护人的年龄偏小的留学生和女性,外出时尽量不要单独行动,单身女性往往也会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。同时,不随便搭便车,减少独自外出。如果一定要外出,尤其是人员比较混杂的危险地段,女性最好有男性同伴同行。外出时,也不要随便和人发生冲突。
学会预知危险保护隐私
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留学生Billy告诉记者,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,就是要学会预知危险,学会保护自己隐私。
Billy说,见过几起失窃案,都发生在主人不在家时,可罪犯怎么知道有没有人在家?什么时候来行窃?因为足够了解,才能下手。而这些信息的暴露者,就是自己,一些“情报”,很多都是通过推特、Facebook、微信等公众平台泄露的。Billy说,一定不要在公众平台上泄露自己的行踪、晒奢侈品等等。还有,在一些周边环境复杂的地域,多注意周边环境别玩手机,一些同学就是在大学附近每天上下学的路上遭遇抢劫,被人尾随了都不知道。其实,生活中很多危险都是可以预防的。
和亲近的人保持联系
还有一个保证安全的前提:就是和亲近的人保持联系。比如外出前告知自己亲近的人,出门前给室友,或者较为亲近的人留下充足的信息,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等,甚至告诉国内的亲人和好友。再比如及时将自己的最新地址告诉家人和朋友,约定紧急联系人,都有助于突发事件的救援,也是比较妥当的办法。
此外,利用手机告诉亲人自己的行踪。大家知道,iPhone有一个查找我的朋友和查找我的iPhone功能。打开定位,按照相应操作“邀请朋友”,对方同意后就可以关注到你的位置。
除了和国内的父母保持联络,也不要忘记当地领事馆。出国伊始,马上去当地的领事馆登记,确保应急联络。
别落单 保持心理健康
保持心理健康也很重要!避免“宅”在家里和外界隔绝,别让独来独往为安全留下隐患。
由于家长望子成龙心切,投资巨大,在较大学习压力下,一些留学生本人也长期背负着思想包袱,特别是一个人在异国他乡,心理问题往往趁虚而入,而最常见的就是“抑郁”。
在留学生群体中,部分人因为远离家乡、学习压力、生活压力等因素导致思想压力过大。如果再加上性格内向等因素,一些人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。
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、心理学博士姚昭说,调查研究发现,社会沟通障碍,人际关系淡薄,又缺乏情绪处理能力,以及语言不通,文化差异大,容易被边缘化,时常感到孤独,来自父母家人的期许与压力,经济负担等等都会导致抑郁症几率增加。这类人恰恰缺乏和他人的沟通,喜欢独来独往。田庆锋说,在独来独往的人群中,即使出现了安全问题,也很难尽快发现。保持心理健康也是“留学安全”的一个重要前提。
已在美国有着十年生活经历的留学生Jerry告诉记者,平时要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和集体活动,学会自我放松和心理减压,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,遇到困难争取得到父母亲人的理解,都能防范心理问题的出现。 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彭宏 采写